春节与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现代转换
原标题:春节与中国传统时间制度的现代转换
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年”的概念,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说文·禾部》中将“年”解释为“谷熟也”,华夏先民将谷物的生长周期命名为“年”,据记载,春节自诞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春节的起源,现今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舜继天子位时祭拜天地,从那时起,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然而,中国历代春节的日期最初并不一致:夏朝以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以腊月即十二月为正月,周代的正月又提前至十一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古代历法尚不完善的因素,有各王朝疆域的实际管辖版图不断扩张的缘故,同时远古时期气候变迁不稳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它使得谷物的生长周期随之波动。到了汉朝,随着统一管辖疆域的需要、历法的进步以及气候和谷物生长周期的稳定,汉武帝颁行了《太初历》,恢复了夏朝以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农历新年)的历法,此后我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末年,长达2080年。在民间,西周初年就已经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春节活动,祭天祈年逐渐成了新春习俗的主要内容。我国各民族春节期间都要举行各种形式的庆祝活动,这些活动主要有祭祀神佛、祭奠祖先、迎禧接福、祈求丰年等。其中汉族、满族和朝鲜族的春节风俗习惯较为接近,比如全家团圆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宴席,或是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送祝福。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被称为“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则过藏历新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将新年称为“古尔邦节”,春节同时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由于传统中华文明的广阔辐射范围,亚洲各国在古代也大都以我国的历法为标准,有着过年的习俗。春节在日本、朝鲜、韩国、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19世纪以来,现代世界体系逐步形成,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世界所有国家,特别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传统文明古国,都不得不推行和适应以阳历、公历为代表的现代时间制度。因此,能否协调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纪年历法观念与现代时间制度的冲突,考验着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
我们今天的“春节”也正是回应这一历史挑战的产物。1912年,国民政府颁令废除通行了4000多年的夏历,改行格列高利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阳历、公历),并以此为国历,废除了传统春节。当时明文规定,1912年1月1日至4日为新年假,12月31日为除夕,举行夜宴;1月1日为新年正日,举行春宴;1月15日为元宵节,“打年锣鼓,游市上灯”。为确保法令实施,还提出了“过一个革命化新年”的口号,强调“党政军各机关工作人员,更要以身作则,为全民倡”,如有违犯,将予处罚。无疑,这种违背中华儿女基本文化情感和文化身份认同的倒行逆施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反对和抵制。
1913年7月,袁世凯利用了当时全国人民的强烈抵触情绪,颁令:“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同意春节例行放假,并于次年1914年起开始实行。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将农历新年命名为“春节”,现代春节也由此发端,但也从那时候起经历了一个并不短暂的摸索过程。
袁世凯复辟以及北洋军阀的种种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奋起反抗。国民党北伐统一中国后,并没有吸取辛亥革命以来的教训,也没有反思为何会给袁世凯等反动势力以可乘之机,继续颁布命令,自1929年1月1日起,全国使用公历,同时废除旧历和禁过旧年。当时一些地方政府干脆采取了暴力,强行禁止春节中的一切庆祝游乐活动。为此,1930年12月28日,国民党政府还特地举行了“推行国历演讲大会”,甚至请出了学术泰斗蔡元培,发表“国历远胜阴历,各界应切实奉行”的演讲。直到1933年之后,这种有组织的活动才渐渐销声匿迹,民间新春庆祝活动又逐渐恢复了常态。
中国共产党高度尊重中国人民在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传统,将春节视为在现代社会重新整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顶层设计问题,并将农历新年文化中祭天祈年的节日因素赋予了现代文化内涵,激发了中国人民现代意识的觉醒,歌剧《白毛女》等一系列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指引的文艺经典就是那个时代最好的明证。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同时,因为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好在农历新年前后,故将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被正式改称“春节”。这就有效的区分了阳历和阴历两种时间观念下的“年”,困扰了现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过年”问题,经过全体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和摸索,终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长,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现代春节所凝结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依托,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快捷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现代春节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中华儿女情感归属和身份认同的核心载体,它既根源于我国几千年来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也代表着进入现代世界以来中国人民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抗争求索,不仅仅是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内在要求,还直接关系到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长期和谐、稳定,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顶层设计中最为关键的核心问题。因此,为在世界范围内更充分的推行中华文化和谐共生的文化价值理念,大力弘扬已被重新整合为中华文化身份认同的以春节为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将是一项继往开来的长期文化历史使命。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