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苍南:一人戏班万家欢
【新春走基层·欢喜过大年】
光明日报记者 章文
“好!好!”只见戏台上一头吊睛白额大虎腾跃猛扑、闪身甩尾,紧接着头戴一顶红缨毡帽的武松挥棍登场,闪躲、跳跃、挥拳击虎。春节期间,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灵溪公园民间艺术馆里的喝彩声不绝于耳。这老虎和武松都非血肉之躯,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州市苍南县单档布袋戏人物角色的“替身”木偶,但此时的它们似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全靠艺人的一双巧手。
“一语道出千古事,十指搬弄百万兵”,这是苍南布袋木偶戏戏棚上的一副经典对联,也是它最为形象的写照。流传于苍南闽南方言区的单档布袋木偶戏,是一种独特的民间戏曲表演形式。一座可由一个人挑着走的小戏台,内坐一个艺人,操纵数十个小木偶,手、脚、嘴巴并用,便能热热闹闹演出一台戏。
布袋戏起源于何时有多种说法,但行业内称单档布袋戏为“中国木偶戏的活化石”。听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明月先生所描述,上世纪70年代,只要是春节前后,活跃在村头巷尾的布袋戏随处可见。富有节奏的锣鼓声,倍感亲切的闽南乡土唱腔,热闹红火,布袋戏台附近还有烧点心的,卖油条的、炸油饼的、搅麦糖的、削甘蔗的……这幅欢乐的景象,一直要持续到农历二月底的开春之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尔白先生、黄朱璜先生都是灵溪派布袋戏的传承人,出身布袋戏世家的吴明月是他们的师叔。黄朱璜先生精于制作木偶远近闻名,他常用的木偶就多达200多个,将自己的爱好做成事业是他最欢喜的事,“以前一年能演两百多场,如今一阵子没唱我喉咙就痒得慌”。
所谓“一人戏班”,指的就是操纵木偶,音乐伴奏,生、旦、花、丑、杂五种人物角色的道白和唱腔,均由一个人来完成,可想而知,这种表演饱含着高超而娴熟的技艺性成分,这也正是单档布袋戏富有观赏性和表演难度的体现。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传代是五凤派布袋戏的代表,虽派别不同,但两派的老先生们都是彼此最真挚的老朋友,他们互相切磋,志同道合。刘传代老先生忆起从前,待农事暂歇、偶有余闲,乡里的百姓们最期待的就是看他们演布袋戏。坐在挂着幕布的后台,那种一人掌控全场的笃定和得到肯定的兴奋感让他至今难以忘怀,“观众反响越热烈,我演得就越卖力”。
曾经红火的苍南单档布袋戏,也未能抵挡时间的流逝。由于演出市场滑坡,学布袋戏的人渐渐少了,“我最担心的是今后单档布袋戏艺术无法传承下去,很快会在苍南大地上消失。”陈尔白先生最渴望的便是这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能得以代代传承。
如今单档布袋戏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在春节期间带着孩子前来看一场妙趣横生的布袋戏,看着孩子们好奇又渴望的眼神,一人戏班万家欢的景象已然愈加鲜活起来……
相关新闻
- 2018-02-17广西龙胜:瑶家人的“年终奖”
- 2018-02-17庙会:北京春节文化的亮丽符号(新春走基层)
- 2018-02-17家的气息 食的味道 才是年
- 2018-02-17四海同春 全球多地共庆狗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