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从受助到助人 两位女性的冷暖人生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蔓崔逾瑜
她是朗读者,种下希望的种子
“他很庆幸,庆幸自己在人生最美的年华里没有放弃梦想,因为梦想是人生的翅膀,有了梦想,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除夕早上,一个柔和、温暖的女声从黄梅县停前镇潘河村5组“种子书屋”飘出。她是26岁的朗读者潘悦,听众是一群昂着小脑袋、托着腮帮子、似懂非懂却神情专注的村里娃。
不知是书本的魅力,抑或是予人玫瑰的余香,潘悦忘记了病痛。
她是一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2005年,刚念初一的她在课间操时突然晕倒,被确诊为“再障”。为了治病,此后的4年变成一场休学与复学的拔河赛,她磕磕绊绊地读完初中,考入高中,直到高一下学期病情加重。这次休学,她再也没能重返课堂。
父母在广东梅州做建筑工,一边打工一边给潘悦治病。当时,潘悦一个月的药费5000元,每两三个月住院输一次血,可疗效甚微。
病魔疯狂地折磨着潘悦,最频繁时每隔一周输一次血。2014年,她因双侧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几乎无法行走。本是个不大的手术,但听说潘悦是名再障患者,多家医院都不敢贸然动刀。“我每次拔个针头都得好半天止血,做手术恐怕是奢望!”就在潘悦打算一辈子与拐杖为伴时,中南医院血液科、骨科专家的一句“能做”,重燃了她的希望。
2016年5月,潘悦先后两次完成双侧髋关节置换术,重新站了起来。这次住院,医务人员为她发起网络众筹,最终筹到善款10万元。
当光亮照进生活,当爱涌注心田,另一个想法在潘悦心里大胆萌生。
“如果办一间农家书屋,我愿意当一名朗读者,与村里的孩子们一起阅读,从书本中汲取知识和力量。”潘悦悄悄告诉护士姐姐,哪知没过几天,医务人员、爱心人士便为她募集近千册图书。
“扶贫重在扶志,真没想到我们的扶助对象这么‘富有’!”潘河村精准扶贫驻村干部许剑听闻,立即与村委会商量,将闲置多年的农家书屋重新布置,并添置桌椅、儿童书柜、儿童读物,支持潘悦开办书屋。
2018年新年,“种子书屋”迎来首批小读者。打这以后,潘悦每天都会守候在书屋,用声音为孩子们打开另一扇窗。
“让孩子们带着梦想与爱的种子,飞出大山,飞向世界,这也是全村的希望。”说起“种子书屋”,潘悦的脸上漾开一朵花。
她是传播者,护佑稚嫩的心灵
一笔一画,龚又玲认真地在自己的备课本上做着记录。有的地方标注下划线,有的地方用红笔画上圈。
尽管是大年三十,龚又玲一天也不敢耽误。“节后要参加‘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的讲师培训考核,通过后就可以参与公益课堂授课了,”龚又玲兴奋地说。对于这份新来的工作,她格外珍惜。
60平方米的小屋、斑驳的家具和破旧的冰箱,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住在武昌区武南社区的龚又玲今年40岁,由于丈夫早年离世,她独自抚养女儿过着清苦的生活。“今年过年最充实。”龚又玲迫不及待地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年前,武昌区妇联联合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筑梦”志愿服务队到龚又玲家中,邀请她做中建三局志愿服务队“女童保护”公益项目志愿者讲师。
高中毕业的龚又玲高兴地说:“我有些文化功底,准备充分可以胜任。以前,我更多的是接受社会救助,这次,我‘持证上岗’更多参与公益。”
回忆过去的日子,龚又玲泪眼婆娑。7年前,女儿降临。由于孩子早产,出生时只有1.4千克,且出现宫内窒息。“当时,医生告诉我们,女儿可能出现脑瘫。”龚又玲揪心地说:“巨大的打击让我和丈夫沉浸在无尽的担忧和痛苦中。”孩子出生15天时,因为一次意外,丈夫撇下妻女,撒手人寰。
“当时觉得天都塌了,自己一直没有工作,他走了,我和孩子怎么办?”哭过、怨过,在一切宣泄过后,龚又玲不得不面对生活。“丈夫单位的同事得知了我们的遭遇,很快就捐助5万元钱。拿着这笔钱,我四处给孩子看病。一定要完成好丈夫的遗愿,带好孩子。”寒来暑往,龚又玲总是用布带把孩子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往医院里赶。
看着孩子能走路了,会说话了,龚又玲悬着的心慢慢放下来,孩子没患脑瘫。
一路走来,暖意融融。素不相识人捐助、孩子上幼儿园学费减免,现在在一家幼儿园打工、每月收入仅1500元的龚又玲说,这份情谊一直暖入心底。这些年,龚又玲也常常带着孩子去参加公益活动:将卖报的钱捐赠给困难群体、帮返乡农民工买车票.....“我能理解那些困难者的苦楚,希望能帮到他们,也给这个社会点点回报。”
龚又玲说,虽然自己的力量还很单薄,但想通过行动告诉那些被生活重担压得透不过气的人,“我们虽然物质贫乏,但可以精神富有。”
这是精神上的飞跃
作为武昌区妇联执委单位的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其有关负责人张华也感受到这其间的汩汩脉动。她说,这两位女性是困难群体热心公益的缩影。目前,不少困难者都报名参加“女童保护”公益项目,从以往被动接受捐助到主动作为,甚至反哺社会。
“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张华兴奋地说:“从源源不断的报名者来看,小溪正汇聚成河。”
在我省,有不少生活窘迫却不忘公益的人。江城“献血大王”李光明家住武汉市郊的花山,是一位农民。常年靠打零工、拾废品维持全家生计。他坚持无偿献血20余年,献血总量超过10万毫升,至少挽救了350余个生命。
“特困群体的主动作为体现了精神上的追求和觉醒。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德富感慨地说,“从受助到自助,再到助人,这是精神的拐点、飞跃。其结果是施予者与受赠者之间并不是单项的存在,而是互惠的共鸣,让社会更和谐。”
相关新闻
- 2018-02-16【网络媒体走转改】清泉汩汩润民心
- 2018-02-16【网络媒体走转改】天津街头巷尾“靓”起来 散发年味儿
- 2018-02-16【网络媒体走转改】年味儿的正确打开方式——年夜饭
- 2018-02-16【网络媒体走转改】社区办公房变身养老综合体,老人享受到居家式照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