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022年成都市将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
原标题:2018年—2022年成都市将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
去年年底,我市谋划了将在近期加快实施的十大重点工程,其中之一就是“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
作为川西地区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川西林盘以其“随田散居”的形态和具有的景观、生态、文化等价值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然而,川西林盘随着川西农村人地关系的调整又面临着消亡的现实。因此,深入探究川西林盘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和生存智慧,对于维护川西林盘的生态和文化的完整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川西林盘景观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模式奠定基础。
川西林盘
特点鲜明
市建委会副主任屈军向记者介绍,林盘遍布于四川平坝、集中分布于都江堰灌区(即都江堰扇形冲积平原)。它是自流灌溉农耕生产方式的产物,也是川西地区农耕生产生活条件及社会意识所驱动自然形成的居住形态。林盘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都带有明显的地域自然环境和农耕文化特点。
自李冰父子治水,驯服岷江后,龙门山脉、龙泉山脉之间的川西平原田畴广袤,河渠纵横,天空中的日、雨、气与天空下的山、水、田、林,交互作用,构成盆地型自然生态循环系统,天地一体相生相融,极有利于农作物生长。成都平原由岷江和沱江两大水系冲积而成,其冲积扇扇面完整。成都位于成都平原腹心区域,成都平原因此得名。在这种自然环境中生产生活,其居住生活形态必然受其影响,人们顺应其自然环境并融为一体,受恩于自然又维护自然环境,林盘在自然形成过程中成为天地一体生态循环系统中的要素之一。
林盘居住形态也是人与自然有机融合的生活空间。从林盘的分布状态,可发现前人居住选址是根据自然条件和方便农耕而定点,前人居住选址的规律,是逐水而居、逐田而居。成都平原水源丰富,但仍然遵循人类居住的基本选址规律:逐水而居。林盘选址退避大江大河,亲近塘堰小渠,林盘内或林盘边均有沟渠经流或水塘相伴,因此形成林盘特有的水渠环绕、小桥流水优美景观。
林盘居住形态还是典型的地方传统文化形态。川西林盘的形成与传承根植于鲜明的地域环境和生产方式所产生的独特地域文化,这就是川西农耕文化,林盘居住生活形态是这种地域文化的集中表现。因此又有人将川西传统农耕文化称之为“林盘文化”。
那么,川西林盘到底有些什么特点呢?据介绍首先它具有丰富多样化的生态物种。川西林盘包含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林盘结构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群落交错区,由于群落交错区中种群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使林盘具有更丰富的物种。
其次拥有宜居的地域性独立小气候。成都平原农家常采用一字形、L形住宅,大多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周围有高大乔木和竹类围合以避风,林盘内部除建筑外的活动空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半开敞空间,春秋宜人,夏天遮阴,冬季挡风,空气含氧量和洁净度都较高,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创造了温润适宜的小气候;且点状分布的林盘所形成的绿岛网络结构,对地区小气候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此外还有独特而历久弥新的文脉传承。川西林盘衍生于成都平原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之间,是古蜀农耕文明的直接产物。这种人群随田散居的大格局,创造出基于川西传统农耕文明而又独树一帜的内陆生产生活模式。林盘中的居民生产生活皆可依托林盘资源开展,形成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这种生产生活模式也易于产生并传承如地方美食、节庆习俗等独具特色的川西传统文化体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修复
全面启动
当前,我市新一轮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已全面启动。
“川西林盘是先辈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更是我们的记忆乡愁,保护修复好林盘就是保护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也是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家园。”屈军表示,在保护修复原则方面,将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按照“尊重自然,传承文化、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保护、修复利用”的理念,制定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总体方案,修编川西林盘保护利用规划和建设技术导则。同时系统打造一批形态优美、特色鲜明、魅力独具的川西林盘,打造“宜居、宜业、宜游”体现天府记忆乡愁、独具天府文化魅力,可参与可体验的林盘聚落和旅游目的地,实现成都平原地区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与修复,努力使川西林盘成为成都旅游的靓丽名片、展示天府文化的地理标识和田园景观的璀璨明珠。
具体来讲,在保护修复工程中,将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加强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开展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结合全市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全面保护修复川西林盘生态环境,植入现代产业功能,通过“整田、护林、理水、改院”,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特色林盘。“整田”就是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农田规模化、景区化改造;“护林”就是保护林盘生态,实施景观化改造提升;“理水”就是依托都江堰自流灌溉水系,彰显水文化,提升水景观;“改院”就是按照“乡土化、现代化、特色化”的原则改造和建设林盘建筑,打造体现天府“乡愁”记忆,功能复合的现代林盘院落。
启动建设一批试点示范特色林盘。按照“特色镇+林盘+农业园区”“特色镇+林盘+景区”“特色镇+林盘+产业园”三种类型分类推进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利用,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都江堰精华灌区保护,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大熊猫公园、土坯房改造行动计划、农业产业功能区的建设,2018年选择20—30个特色林盘先行试点示范建设,努力建成一批集“山、水、田、林、院”美丽田园风光和现代功能集聚的川西特色林盘。
此外还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林盘保护修复。“川西林盘是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也是建设我们美丽家园的需要。政府要用有限的资金,有限的资源,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金参与林盘的保护利用及修复工程,共建共享共爱我们的绿色家园,为林盘保护修复再续新辉煌。”屈军说。
按照工作计划,2018年—2022年将完成1000个川西林盘的保护修复。其中2018年启动林盘建设300个(20—30个川西林盘作为试点示范);2019年启动林盘建设200个;2020年启动林盘建设200个;2021年启动林盘建设150个;2022年启动林盘建设150个。
传承文化
保护生态
实施川西林盘保护修复工程的意义何在?上海同济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彭万忠认为,首先,这是造福千秋万代的生态保护工程。天府平原长盛不衰,除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还得益于林盘的生态守护。大大小小的林盘其实就是一个个的森林岛,它们彼此通过水岸树林、田埂串联成一个覆盖巨大、结构稳定的森林网,促成了生物多样性,涵养水分、防止水土流失、提供无穷无尽的负氧离子、杀死空气中的毒素,在人们大力开发农田的时候保障土壤的干净、为天府人民提供纯净的空气、洁净的水、温润的气候。没有这些林盘,在我们大力开发土地的时候必然会遭受沙尘弥漫之苦。
其次,这是天府文明传续的文化复兴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开启了成都平原波澜壮阔的美丽征程,开创了独具魅力的天府文明,无论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还是“勇于创新、重德感恩、乐观包容、友善公益、优雅时尚”的处事态度,都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内容,对世界文明具有积极意义。林盘则是其最基本最广泛的鲜活载体。川西林盘选址于田中、建房于渠岸、组织植树造林、农业生产、让人民安身立命、学读成材、成家立业、世代繁衍,自秦开端以来2270多年、自清初移民繁盛以来近400年、自抗战移民布点稳定以来近80年,滋养天府文化散发出耀眼的光辉。不必说李白“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的豪气,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抒情,还是范大成“一路江水入诸渠,雷轰雪卷、美田弥望”的惊叹,都源自于林盘的给养。林盘缺失了,天府文化就失去了根基,就没有了来路,就找不到去路,就难有出路。
再者,这是建筑园林景观的艺术创造工程。“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成就了天府之国,更孕育了技艺精湛、流畅飘逸、温润婉约、丰富多样的建筑园林景观,林盘将美丽天府的元素集于一身。外围“千里沃野、号为陆海”,盘前稻香蛙鸣、曲径通幽、流水潺潺,盘中庭院舒展、藏风纳气、鸡犬相闻、竹笼葱葱,盘后林木森森如青山护卫、田间地头瓜果满枝。建筑群以中部半围合式“五分水”坡顶庭院为中心展开,以各型开敞院落建筑形成一二十户建筑群。建筑就地取材,或石柱砖墙琉璃、或木骨白墙灰瓦、或泥砖土坯麦秆,丰富多样。龙门、檐廊、格窗、雕刻、彩绘精巧美观。没有了林盘,川西独特的建筑园林景观及其技艺将消失,现代建筑园林景观创作就失去了土壤。
“川西林盘就是地球天府聚宝盆里的一个个珍珠,每个都蕴含无穷的营养,难以尽说;它们弥足珍贵,值得成都人民世世代代全心呵护。”彭万忠说。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