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海行动》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
中国进入新时代,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即是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走近国际舞台中心意味着,中国军人既要担负保卫祖国的责任,又要担负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任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要理念目前已被写入联合国文件,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原则,影片《红海行动》就很好地体现了在世界舞台上中国军人的使命担当。影片最后的高潮,是我海军特战队官兵拼死阻拦核放射物质落在恐怖分子手上的情节,充分体现出中国军人站在人道主义立场上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艺术化地呈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大国担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使命。
电影《红海行动》取材于中国海军海外武装撤侨任务的真实战例,尽管片中发生战乱的国名和恐怖组织的名称都做了虚构处理,但丝毫没有影响其震撼的真实感,充分展现了人民海军主动承担国际义务、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折射了国家、军队精神层面的自信与强大。
《红海行动》是一部弘扬主旋律的优秀战争题材作品。近年来,影视界有一种误解,认为主旋律是一种题材。笔者则认为主旋律主要是一种精神,是作者主体对时代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作品独特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今天,主旋律是什么?是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精神;是一切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关于集体主义,中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曾说: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根本的区别之一,在于中华文化从孟子开始就强调重民本,强调集体观念,而西方文化是重个体,重个人英雄主义。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取中华文化的优点长处,重民本,取西方文化的优长,重视培养个人创造的能力,建立互补其短、互展其长、互补生辉的精神架构。可以说,在艺术作品中,没有个性鲜明的个体形象,就没有动人的细节;而没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的概括,同样没有对心灵的震撼。《红海行动》在这个方面下了功夫,取得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举精神之旗、立精神之足、建精神家园应该追求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红海行动》作为一部艺术作品,它本身所具有的诗化的史学品位、艺术品位、美学品位,必将散发强烈的吸引力、感染力。
“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这正是指我们的艺术家既要扎根大地又要俯瞰大地。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再来看《红海行动》,故事细节之栩栩如生、人物之生动真实也值得称道。例如海清扮演的女主角,从一名海外华裔记者到最终拿起枪参与到这场反恐战争中,影片通过闪回交代了她的丈夫、孩子在伦敦恐怖袭击丧生的前史,从而也就揭示了她作为一个女人为什么英勇无畏地参与残酷的战斗,从而使这个人物与作品都具有了历史厚重感。再比如大队长杨锐,从单纯地解救人质到最后主动承担国际救援、反恐使命,体现了我军官兵在战争环境中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我们军人以理性与信念战胜战争恐惧,向死而生,使得人物精神情感境界完成了完美的升华。
诚然,战争是对人性的挤压,但战争却又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红海行动》这部电影既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又是站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立场上,可以说思想高度立起来了。相信《红海行动》在大年初一上映之际将会大涨中国士气、大涨军队士气,成为献给中国人民的一份新年贺礼。
相关新闻
- 2016-10-17“网红”直播全国融媒体海南行 吸引上万粉丝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