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国内要闻

【领航新征程】凉山:新风气鼓足致富信心

18-01-30 15:07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宋芳科

  原标题:【领航新征程】凉山:新风气鼓足致富信心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一个有52.88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11.9%的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走上脱贫路?扶志,引导彝族同胞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扶智,改善教育条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移风易俗,使得贫困户养成文明习惯、融入现代生活。三招齐下,帮助凉山既告别物质贫困,也远离精神贫困。

  钢梯修好了、电通了、4G信号覆盖了、农家乐开业了……一年多来,四川省凉山州昭觉县支尔莫乡勒尔村勒尔社,这个被外界称为“悬崖村”的地方发生了很多变化。最大的变化是这里的村民致富信心被点燃了,干劲一个比一个大。

  第一个农家乐业主莫色拉洛家得到了凉山州商业银行的20万元扶贫贷款的授信额度。而擅长攀岩的莫色拉博被旅游公司相中,从放羊娃变身旅游向导,月收入3000余元,目前在西昌学习开车。

  近年来,四川省和凉山州坚持扶贫和扶志、扶智相结合,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移风易俗根治“精神贫困”,协调推进“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教育引导群众用勤劳的双手改变落后面貌、创造幸福美好生活,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将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

  “‘悬崖村’曾面临的困境,是凉山深度贫困的缩影。”四川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全州11个民族聚居县均为国贫县,占全省总数的1/3;集中连片贫困地区4.16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8.9%。贫困人口52.88万人,贫困发生率11.9%。

  面对凉山州的深度贫困,四川省委、省政府已连续开出药方。2014年4月25日,《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印发,瞄向彝家新寨建设、教育扶贫提升、现代文明普及等突出问题精准发力。仅一年多后,省里再次出台17条具体支持政策措施,强化造血功能。“目前,省级财政已累计落实资金121.22亿元。”省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表示。

  去年,凉山州借鉴小凉山彝区“劳动收入奖励计划”,创新深度贫困地区激励引导机制,在全州2072个贫困村开展“以购代捐”活动,使扶贫帮扶从传统输血向持续造血转变。

  昭觉县特布洛乡谷莫村有141户570人,其中贫困户32户134人,属建档立卡贫困村。经州政府牵线,广东南海小农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与谷莫村签订了“以购代捐”农产品购销协议。驻村工作组通过“以奖代补”“以购代捐”的形式,大力发展阉鸡产业,为谷莫村短期发展注入活力。2017年出栏阉鸡3000只,实现产值45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村民俄底曲西算了一笔账,“政府帮我们联系好买主,1只鸡市价在150元左右,仅这一项今年我家就可以收入3000元左右。以后,按一年养三批次、每批次养20只算,一年可以卖60只阉鸡,就有9000多元的收入。”

  “培训1人、改变1家、脱贫1户”,凉山州依托县委党校三年内将12.73万名贫困户适龄劳动力轮训一遍,培养新型农民。凉山州创办“农民夜校”3745所,组织群众学汉语、学政策、学法律、学技能,帮助算清政策账、收入账,由“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依靠勤劳的双手创造小康幸福生活。

  “抓住走出大山的机会,才有告别贫困的希望”

  前不久,省委某部门一位领导到凉山州调研,发现贫困户家的桌椅板凳和衣柜都是铁皮的,这让他很好奇。后来才得知,以前为了改善困难群众生活状况,政府给他们配的都是木制家具,结果天一冷都被老乡烤火烧了。

  这样的怪事还不少,比如捐赠的洗衣机,老乡没有用来洗衣服,而是当容器装东西了。

  事后他分析,凉山是我国典型的“直过民族”特困地区,“曾经一步跨千年,而今跑步奔小康”,经历了几千年奴隶制社会之后,大凉山彝族同胞在新中国短短几十年间经历巨大变迁,社会发育不全,物质生活虽然接触到了现代社会,精神生活还没有融入现代文明。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凉山州把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策,“砸锅卖铁”改善办学条件,全面落实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创办“一村一幼”幼教点3070个、招收幼儿11.5万名,帮助彝区孩子从小养成良好习惯,过好“语言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举债24亿元新建乡镇幼儿园450所,改扩建寄宿制学校475所、新建158所,学前教育毛入学率及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83.35%、99.54%、93.17%;3047名彝区“9+3”职业教育毕业生实现就业。

  毕业于成都铁路卫校的杜基布池是凉山首批“9+3”免费教育计划学生之一,目前留校负责“9+3”工作。“抓住走出大山的机会,才有告别贫困的希望。”杜基布池说,教育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消除陈规陋习,从洗脸洗脚坐板凳做起

  “两个叔叔过世时,我杀了几十头牛羊,两万多元欠债现在也没还上。”金阳县马依足乡马依足村贫困户贾巴日者至今还后悔。受传统文化影响,凉山贫困地区群众“养猪过年、养羊御寒、养鸡换盐巴钱”的轻商观念,“以酒当茶、杀牲待客、好要面子”的传统习俗,薄养厚葬等陈规陋习尚未消除。

  精神贫困是一大顽疾。凉山州委书记林书成曾痛陈穷根,贫困群众观念落后、干部工作能力不够,都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拦路虎。凉山不仅要解决“物质贫困”,更要下决心解决“精神贫困”。改变落后传统习惯是一场艰巨的思想革命,移风易俗融入现代生活绝非一日之功。

  凉山坚持教育与引导并举,以“板凳工程”为切入点,引导群众不坐地上坐板凳、不睡地上睡床铺、不用锅庄用灶台,从“五洗”做起,养成现代文明习惯。

  普格县特补乡特补乃乌村是四川省某公司精准扶贫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定点帮扶村,全村辖有6个村民小组,307户1122人,其中,贫困建卡户63户216人,村民均为彝族。自2016年3月以来,在该公司的帮扶下,村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条件已基本形成,也在慢慢克服“历史遗留问题”,逐渐形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氛围。

  村民莫日聪家里5口人,之前经济收入一直较低,近几年种烤烟,家里攒了一点钱。按照标准,他得到了3.5万元的建房补助,住进了楼房。现在生活过得好一些了,习惯也在改变。以前妻子蹲在地上做饭,大家围着火在地上吃饭;现在改用灶台做饭,一家人上桌吃饭。今年以来,村里开展“五洗工程”(洗脸、洗脚、洗碗、洗衣、洗澡),莫日聪家的习惯也慢慢改变,家里人衣着更整洁,脸上干干净净。

  向陈规陋习宣战,昭觉实施的“五项革命”,首先针对的就是红白事。普格县东山乡的《村规民约》第九条规定:“丧事宰牛不超过10头,喜事杀猪不超过15头,邻里之间红白喜事礼尚往来不准超过200元。”

  凉山全面开展“四好”村、“四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引导群众主动移风易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新风正气。今年1月,四川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命名首批“四好”村1481个,凉山占了76个。

  本报记者王明峰

精彩推荐

  • 酒泉敦煌市农村冬季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图) 酒泉敦煌市农村冬季集中教育实践活动如火如荼开展(图)
  • 全域无垃圾健康好生活 全域无垃圾健康好生活
  • 酒泉金源矿业100万吨焦化项目已累计投资7.2亿元(图) 酒泉金源矿业100万吨焦化项目已累计投资7.2亿元(图)
  • 今年武威市确保稳定减贫2.58万人 今年武威市确保稳定减贫2.58万人
  • 临夏州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临夏州全面推进生态建设
  • 兰州榆中铲冰除雪保平安 群众雪天出行有安全“暖心”之路(图) 兰州榆中铲冰除雪保平安 群众雪天出行有安全“暖心”之路(图)
  • 酒泉金源矿业100万吨焦化项目已累计投资7.2亿元(图) 酒泉金源矿业100万吨焦化项目已累计投资7.2亿元(图)
  • 【关注甘肃两会】人大代表陈文静:壮大幼儿教师力量 专业培训幼儿教师资格 【关注甘肃两会】人大代表陈文静:壮大幼儿教师力量 专业培训幼儿教师资格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庆阳市宁县2017年立案查处侵害群众利益
2   图解:2018年甘肃继续为民兴办10件实事
3   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财政经济委
4   【中国甘肃网】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
5   2018考研初试成绩2月公布
6   甘肃临夏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大力引进种植
7   2017年度甘肃省科学技术(专利)奖励大
8   【聚焦2018年甘肃两会】甘肃省十三届人
9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林
10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隆重开幕 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