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新闻中心 >> 社会综合

“魔法师”卢艳丽:发掘抗逆基因 把玉米“点石成金”

18-01-19 11:19 来源:央视网 编辑:雷轶涵

  卢艳丽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研究员

  央视网消息:在很多人眼里,“种玉米”很难和“搞科研”划上等号。但是80后川妹子卢艳丽却用自己的坚持告诉我们:科研既可以非常“高大上”,也可以非常“接地气”。

  作为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所长,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她发掘的这些抗逆基因有把玉米“点石成金”的魔力。

  玉米是人类最为关键的农作物之一,它不仅是基本食物来源,从面包到软饮、从鞋油到牙膏,众多生活必需品的加工也都离不开玉米。近年来,利用玉米制取燃料乙醇,更成为了新能源开发的一大趋势。“如今人类迫切需要提高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单位产量,以满足全世界对食物、饲料、能源及工业原料不断增长的需求。”而这也正是卢艳丽的科研使命。

  北方玉米“膀大腰圆”,能否“北玉南种”?很遗憾,正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玉米品种的选育也必须因地制宜。四川所处的西南地区是我国玉米第三大产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5%,但是单产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卢艳丽在实验室

  为了让玉米适应阴雨寡照的气候和土壤贫瘠的山地,卢艳丽在玉米抗逆基因资源发掘与分子育种领域一干就是10多年,发掘了ZmARF31、ZmWRKY30等一批玉米抗逆新基因和SNP/InDel分子标记,培育了优良新自交系4个、突破性杂交玉米新品种10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抗逆基因到底有什么点石成金的魔力?“有的基因能让玉米根系的侧根生长得更发达,有的是让玉米的主根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还有的则能让玉米遭遇干旱时提前开花……不同的基因具备不同的功能,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把这些基因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并通过分子标记筛选,确保这些基因能够发挥它的抗性作用,从而帮助玉米抵抗土壤干旱、营养贫瘠等逆境胁迫。”别看卢艳丽说得轻巧,科研的过程却是举步维艰。

  玉米有多达10对染色体、约3.2万个基因、23亿个碱基,是人类已测序的基因数量最多的植物之一。海量的遗传数据带来了庞大而繁琐的工作量,但更令人崩溃的还有不可捉摸的环境和天气。“我们搞科研其实和农民耕种没什么两样,天天泡在田间地头,也得靠天吃饭。”卢艳丽对此颇感无奈,“遇到糟糕的天气,可能导致鉴定结果的不准确,遇到严酷的干旱,还可能颗粒无收。”

  尽管科研过程并不容易,但卢艳丽心里丝毫没有退缩。“就像我们四川人打麻将,永不言败、推倒再来、血战到底!”她继承恩师荣廷昭院士的衣钵,成为了迄今为止玉米所最年轻的所长。

  卢艳丽要像恩师一样,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科学和农业事业。(鸣谢:全国妇联宣传部)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 “新年新衣”网络公益行动情系白银会宁学子 让山区孩子过暖冬迎新春(组图) “新年新衣”网络公益行动情系白银会宁学子 让山区孩子过暖冬迎新春(组图)
  • 【陇原工匠】刘兰芳:小香包成就大梦想 【陇原工匠】刘兰芳:小香包成就大梦想
  • 【陇原工匠】崔宏伟:心灵手巧的“铁裁缝” 【陇原工匠】崔宏伟:心灵手巧的“铁裁缝”
  •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铎主持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我省贯彻意见 部署纪检宣传等工作 甘肃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省委书记林铎主持 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重要讲话精神 研究我省贯彻意见 部署纪检宣传等工作
  • 甘肃去年为两百余万贫困人口免费体检 甘肃去年为两百余万贫困人口免费体检
  • “新水源一号”双护盾TBM 刷新自掘进以来的最高日进尺 “新水源一号”双护盾TBM 刷新自掘进以来的最高日进尺
  • 兰州市公示三名拟提拔干部 兰州市公示三名拟提拔干部
  • 今年兰州市计划争取国开行棚改贷款228亿 今年兰州市计划争取国开行棚改贷款228亿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甘肃手机台下载
微博甘肃

新闻排行

1   甘肃省食药监局抽检881批次食品 12批次
2   甘肃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筹备工作省直
3   唐仁健会见修涞贵一行
4   甘肃省食药监局通报多批次不合格食品
5   国务院安委会考核组向甘肃省反馈安全生
6   兰州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闭幕 张伟文
7   兰州大学召开2018年新闻媒体座谈会(图
8   甘肃省新设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9   林铎在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一次
10   甘肃省中药材交易中心上线运营启动暨战
分享到